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举民族产业大旗,穿越民营企业发展“瓶颈”
——记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海阳 浏览20多年来的“中国民营企业生态图”,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民企涨落无常,光辉短暂。尽管民企有体制、机制等独特优势,但其在企业战略、产品质量、管理模式、人才使用、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软肋”,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辽宁曙光汽车集团在经历了中国民企“成长烦恼” 的阵痛之后,让曙光成功的穿越了发展的“瓶颈”,当之无愧的成为照亮黄海岸边、鸭绿江畔民族汽车工业劲旅的新曙光。而让第一缕曙光升起的除了大名鼎鼎的曙光集团创始人李进巅之外,还有他的继任者——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总裁李海阳。 超越历史——取得企业生动建设新辉煌 3年前,李海阳在曙光集团已成功重组了号称中国客车行业“黄埔军校”的辽宁黄海汽车集团,在轻型车桥及零部件行业,曙光创造了民族汽车工业的成长奇迹的背景下走马上任。潮涨潮落,曙光如何延续昨天的辉煌,创造新的未来,这是对李海阳的考验,也是对民营企业突破“瓶颈”的一个新挑战。3年过去了,承载着曙光人的重托,代表着曙光人责任的李海阳,用他的忠心、赤胆、魄力、豪情与睿智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3年来,李海阳依靠全体职工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企业全面建设和生产力的快速提升。随着生产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推进,经营管理方式和营销服务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在进入主要转折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各项经营指标仍保持25%以上的增长,“曙光”车桥及汽车零部件和“黄海”汽车两大品牌荣获“中国名牌”;“黄海”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位列中国机械工业竞争力500强第78位、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第39位,他被丹东市人民政府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当选为辽宁省十一届人大代表、丹东市政协十三届常务委员及“中国工业经济十大杰出青年”,这一连串的“光环”足以令人敬仰与羡慕。 整体变革——实现民营企业生产力新跃升 曙光汽车集团和很多白手起家创业的公司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从起初的小作坊起家,发展成今天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企业。但是,再好的经营模式,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行。 这虽不是主流意见,但却说明一个事实:在“要不要”和“能不能”之间,出现了选择分歧。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目光转向世界。 进入21世纪,市场竞争形态加速演变,生产经营变革大潮奔涌,产品竞争程度陡增。 有着在国外学习经历的李海阳,在更多接触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熏陶中,以独具前瞻眼光的视觉,筹划好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必须有振兴民族工业的高站位,必须克服小富即安的家族企业观念,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为中国争光,为民族争光的良性“路线图。” 2006年,踌躇满志、成竹在胸的李海阳上任掌管曙光汽车集团后,经过对公司现状的深入调研和分析论证,有所作更有所为的他提出企业必须按照现代化管理的集团模式整合起来,分成几个层次做,把职责各方面分工清楚一些,这样才会更好地整合集团内各业务板块的资源,共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董事会全力以赴地支持心里有数,行为有术的李海阳。他聘请了管理咨询公司,对公司战略规划、管理结构和人力资源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时不我待的全方位运作,此次变革为曙光集团未来发展铺垫了坚实基础。 曙光汽车集团在经历了机构重组,资金重组,产品重组等一些列的变革后,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水平,实施流程再造,成为李海阳打破“瓶颈”的又一个目标。 联合!联合!联合! 无论是从体育竞技场,还是到产品较量的市场,联合,这个充满时代元素的强音,一遍遍地向全球发出呼唤。 联合研发,联合生产,联合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多样挑战,完成多样化生产经营的主旋律。 有没有能力赢得新世纪的联合生产经营?能不能经受住国内外市场的考验?这一切都取决于有没有一个能够驾驭联合生产经营联合行动的联合经营人才。 “联合不是主观愿望,它是当今和未来国际市场的‘准入证’。与其坐而论道,不如其而行之。” 李海阳如实言。 于是,就有了曙光汽车集团牵手世界最著名的供应链管理咨询公司一同打造顺畅合理的管理流程,以提高企业经济运行的效率。通过把世界知名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与本企业实际相结合,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联合生产经营不仅是一种新的行动样式,更是一种新理念,它的成熟是一个滚动发展,永续创新的过程。 联合生产经营的序幕一经拉开,尽管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人人都是“演员”。从董事长到董事,从总裁到员工,从专家到技术工程人员,谁能置身事外? 当人才群体目标实现优化组合,个体才有了施展空间,随之而来的才识生产经营指挥高效率和行业内的排名不断攀升。黄海大中型城市客车销量已连续三年位居行业第一;“曙光车桥”在全国轻型车桥市场得以持续十二年销量第一;“曙光零部件”大量出口国际OEM市场,参与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并于2005、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最佳供应商奖”,正向着国际一流的汽车零部件系统集成商和制造商的目标迈进。实践证明:曙光汽车集团让一大批有高素质人才联合生产的“民族产业品牌”走向前台,这是全国上下的殷殷期待。 研发主导——搭建企业自己的技术跨越新通道 研发能力不强,缺少创新技术,是中国民营企业普遍遇到的又一个“瓶颈”。民营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跨越通道,实现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变。为进一步稳固黄海客车做为国内城市客车的“旗舰”品牌和霸主地位,以李海阳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审时度势、谨慎决策,2006年3月同德国曼公司签订了BRT技术引进协议,目前已经顺利完成技术引进、消化、试制工作并实现了批量订单。此项引进,不仅全面提升了黄海客车的产品档次、技术水平、提升黄海客车品质,促进职工队伍由基本技能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还将世界先进的产品制造工艺和管理标准嫁接到自己企业,使企业领先于国内同行业并跻身于国际市场。 面对燃油税以及环保等政策的制约和影响,李海阳和他的团队把“没事”当成“有事”,把“小事”当成“大事”,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真正做到别人“亡羊”我“补牢”,别人“吃堑”我“长智”,主动研究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研发方向,运用“硬手腕”、高技术,更加注重研发新产品的精确化、精细化,依据数据对成果进行准确模拟评估和定量分析,成功开发出黄海新能源客车及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旗胜CUV、大柴神皮卡并成功亮相鸭绿江国际旅游节和北京国际车展,取得轰动效应。同时M1模块化、H1整体冲压驱动桥等产品的成功开发预示着企业正在逐步过渡成为中高端的系统集成供应商,产品结构也由原来的散件配套向总成产品过渡;2006年荣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表明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企业后续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和强大动力。 为实现集团持续稳定发展,优化和调整市场、产品、地域结构、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李海阳带领公司逐步开始行进的生产基地布局与规划之路将越走越宽。 科技兴企,科技强企。2006年,曙光汽车集团如期完成了租用沈阳某公司闲置生产线改造扩产,使SUV及皮卡的产能突破4万辆;投资4500万元建成投产的黄海特种车基地,以及新购并的沈阳航空地面设备制造基地,组成了特种车业务板块成为2007年、2008年新的经济增长点;黄海客车南方基地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建设投产后可有效缓解丹东基地产能的不足,生产的旅游车系列产品可实现北、南两大黄海汽车基地同步发展;黄海乘用车生产基地的建设,完工达产后可实现年产SUV与皮卡整车6万辆。 由此,曙光汽车集团走出了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发展新路。南北两大黄海客车基地将在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下,经受住各种考验,生产效益大幅跃升,为完成多样化生产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托,为新一代“黄海客车”迅速生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牵引——走出民族品牌冲刺国际市场新路子 2006年4月,集团向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捐赠了4款承载着和谐与和睦的各民族共同理想的全新系列乘用车,使黄海汽车的品牌影响力在青藏高原一路高扬。2007年3月,追随着圣火一路走来的黄海汽车又成为北京奥运火炬的传递者――国家登山队的唯一指定专用车,在人与车对话与交流中无声兑换,演绎了“礼仪之邦”的华美乐章……2008年,伴随着国家登山队抵达5700米的珠峰大本营,接受青藏高原恶劣环境的考验,企业声誉和品牌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企业推出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BOB系列产品,强势树立了黄海城市客车的旗舰地位和霸主地位。2005至2007年间,有近3000辆客车销往北京,日夜穿梭在首都的大街小巷,有近千辆行驶在长安街上,博得不同肤色朋友的认同,聚焦不同信仰兄弟的目光,黄海城市客车受到华夏第一街的全新检阅和助推,成为长安街上的一道靓丽风景。从1908的惊呼到收获梦想的2008的百年奥运,黄海汽车在服务天下最绚丽的积累,人类最壮观的“两奥”运动盛会中实现行驶零故障,赢得了北京市公交总公司的高度赞扬。企业的MI悬架桥产品凭借着良好的品质和性价比成为中华轿车的独家供应商,伴随着华晨汽车15.8万辆中华轿车批量走出国门驶入德国,MI悬架桥产品不仅让外国人刮目相看,而且定格在西方人的镜头中。在国际市场金牌排行榜上,中国曙光品牌排位从无到有再创一路走高。历经岁月风霜的“黄海”汽车、“曙光”车桥两大品牌,于2006年获得辽宁省自主出口品牌,2007年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公司荣获“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的资质,昭示着进军国际市场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最高音”和“最强音”,引来国内外市场的赞美。 综合集成——构建国际化规划新机制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并不缺少有钱的人,而是缺少有理想的企业家。现实生活中,企业家对理想的理解各不相同,企业的命运也随之不同。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激发使命感和紧迫感,开拓国际市场,全力打造国际化企业,这正是国人特有的铁骨、血性、良知活脱脱雕塑出李海阳有别于其他民营企业家的特质,那就是自尊、自信、自立、自主和自强。 为了打造开放的、国际化的曙光,李海阳决定全力开拓国际市场,其目的是通过开展国际项目引进先进技术、掌握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员工队伍,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 谁能否认,那不是由一种思考引发的新的思考?由一种精神燃烧的另一种精神的释放与回归呢?精心打造一个国际化企业,这或许就是它存在的至高无上的意义吧。 于是,他率先垂范奔赴欧、美等地拓展国际市场。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企业又出资998万美元设立曙光(美国)技术中心,开展车桥及零部件概念设计、产品设计、技术支持等研发活动,对公司出口到北美的产品进行技术信息跟踪、售后服务。目前,企业的黄海汽车已经出口33个国家和地区,汽车零部件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总成供应商,大量出口国际OEM市场参与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并多次获得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最佳供应商奖”,为民族汽车工业品牌赢得了来自世界的掌声。 哲人说,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就会收割命运。李海阳未必有哲人的睿智,但他确是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让平凡的人生闪现出不一样的光彩。 科学助升——践行以人为本新理念 2008年是大事之年,是众多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之年。面对经营活动的不利因素和诸多困难,李海阳率领自己的管理团队和全体员工,进行生动的实践。让发展的目光远一些,再远一些的李海阳,敢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狠抓经营质量,强化“成本是企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的意识,在企业内开展了一系列的“成本有效”活动,促进不良资产进一步下降,使成本使用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管理轨道。李海阳积极促进员工的技能培训,力主打造学习型的企业和知识型、智能性的员工队伍,他推动企业举办各项文体活动,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企业,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稳步发展,经营质量明显改善、经营业绩连创新高。2006年,曙光汽车集团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30%;2007年,曙光汽车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2008年,曙光汽车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5多亿元,再次创造历史新高;李海阳上任三年来,总计实现销售收入168亿元、上缴税金6.86多亿元,成为丹东市“社会贡献和依法纳税双50强企业之首”。 泰戈尔曾经说过:人最根本的愿望是什么?雕刻、绘画、诗还是宗教,以及个人各种不懈的努力,不为别的,只求不朽。李海阳此生也许与不朽无关,但他的精神指向,他对民族汽车工业倾注的心血,已经让人们读懂了,不朽,恰与这个人的良心、责任和他对这个时代所做的种种努力有关…… 造福社会——为国为民做新贡献 李海阳总裁在带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回报祖国、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帮助与关怀。灾难面前,是民族大义将人心凝聚,是那血浓于水的民族之情将人心凝聚,是那永远不变的民族魂将人心凝聚……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在祖国的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灾情之严重,现场之惨烈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创造效益、造福社会’为企业使命,企业发展到今天,至始至终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如今企业发展壮大了,为撑起灾区人民生的希望,回报社会、造福社会是曙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震后,李海阳总裁对全体员工说的第一句话! 面对劫后余生的灾区百姓,面对重灾区残垣断壁景象的李海阳总裁带头捐款23万元。“国魂民意千秋在,天地无情人有情”,李海阳号召全体员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曙光汽车集团“创造效益、造福社会”的企业使命。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人心凝聚出大爱,人心凝聚出希望,人心凝聚出力量的企业两次向灾区人民累计捐款505.1多万元人民币,献上无言的大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李海阳总裁号召曙光人要学习抗震精神,发扬同舟共济、团结合作精神,只争朝夕。抗震救灾工作如此,实现曙光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同样如此。职工们把爱国激情爆发出来的核原子当量同曙光的发展与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结起来,以为企业的发展腾飞,以为中华汽车产业的振兴做出贡献为荣。李海阳懂得,只有把企业的事情办好了,曙光的效益上去了,曙光才能为国家多交税金,多做贡献,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曙光人对四川灾区的最大支援,也是曙光汽车集团对国难所应尽的匹夫之责。 像《时刻准备着》歌中唱的那样:有一根弦我们紧绷着,有一种使命我们肩扛着,有一片风浪我们紧盯着,有一声号令我们等待着…… 高举大旗——新起点上奋力新跨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过去,20年的创业,曙光人成功了。如今,处于二次创业阶段的曙光人,后20年能不能保持成功?如何把曙光发展的优秀文化精髓与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去寻求一种新的突破,去完成一种成功的新蜕变,更上一层楼,这是曙光人永远不变的方程式。 李海阳是清醒的,强烈的使命感让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模式,持之以恒地狠抓职工队伍建设和企业资源管护,依靠科技引领,注重人才培养……他终于用研制出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的“解药”,把“不能”变为“可能”,把“无路”变为“有路”,把“无为”变为“有为”,把“小为”变为“大为”。面对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李海阳在树创新之志,走创新之路的过程中,寻创新之法,科学创新,合力创新,找到了一个个的解,攀上了一座座峰。 当今,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全球的汽车需求量出现了萎缩,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李海阳总裁把这次危机当成是企业发展的机遇,他告诉员工们:人人可以创新,人人可以有作为,创新是艰难的,创新没有止境。只有丢掉“怕”字,勇于创新;丢掉“懒”字,勤于创新;去掉“利”字,无私创新,就能以创新为己任,以创新为光荣,就能在金融危机的风暴中,树立信心,勇敢迎接挑战,创出新成果,创出新天地。 李海阳按照“一专多能”,“一能多智”,“一智要精”的要求,不惜代价,倾心培养出新一代多智能型职工群体。从“一专”到“多能”,从“样样懂”到“样样精”,多能型职工群体经历了在培训对象上,变“一勺烩”为“分餐制”;在课堂教学上,变“填鸭式”为“互动式”;在培训方式上,变“封闭训”为“开放学”;在成果检验上变“答题考试式”为“成果展示式”的一次次脱毛换羽,练就了如今的“十八般武艺”,有效的提高了企业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的能力。 目前,曙光汽车集团在李海阳总裁的带领下,已经形成了一个集专家型、尖子型、复合型和骨干型为一体的人才群体,营造了一支敢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坚强而团结的曙光方阵。 未来20年什么样?“持续打造两大品牌、不断拓展两大市场、实现五百亿收入。”这就是李海阳描绘的宏伟蓝图。当所有的时间纬度、一切战略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冠以振兴“中华民族汽车产业”之时,就是李海阳圆梦的今天,这是一个遥远的梦,这是一个切近的梦,这是曙光人共有的发展之梦、强大之梦和幸福之梦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