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人民医院
一片丹心映赤诚——记辽宁省人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董齐
董齐,辽宁省人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享受国务院专家特贴,是全国省级综合性医院优秀医生、辽宁省直属机关五一奖章获得者。1983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在普外科领域勤奋耕耘了24年,在学术上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在医院管理上展示出卓越的才华,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树立了清正的榜样。 30多年前,时为下乡知识青年的董齐赶上了恢复高考的头班车。受长期从医的父母影响,他在选择大学志愿和人生理想时,报考了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医疗专业。5年大学生活后,如愿以偿地穿上白大褂,拿起了手术刀,从此,把当一名好医生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把医术精湛作为毕生的追求。1993年,37岁的外科主任董齐同志被派往中国赴也门援外医疗队任队长兼普外科医生,由于工作出色,他在也门接连带队两年。回国后,继续工作在省医院普外科一线。 30多年的刻苦钻研、20多年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和2000余例的手术,使董齐在消化道、乳腺、甲状腺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上具有高深造诣,在重症胰腺炎、肝癌、胰腺癌、乳腺癌等高难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创造过胰头癌治疗史上的奇迹。1992年11月,一名胰头癌患者来诊,已是主治医生的董齐组织治疗组多次研究手术方案,充分考虑如何减少并发症、安全度过危险期等各种情况,2个月精心医护后病人康复出院,2005年8月这位曾经的患者再次来医院感谢自己的救命恩人。 众所周知,胰腺炎的发病率高,尤其是重症胰腺炎的高凶险、高死亡率,不知给多少家庭带来不幸。长期以来,董齐一直主持关于胰腺炎的科研课题研究。1999年,一名年仅30岁的男青年突发重症胰腺炎,被送到省医院时已经出现了肾衰、呼衰、心衰及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衰竭,按常识,重症胰腺炎如果出现了三个脏器衰竭就有100%的死亡率,面对五个脏器衰竭的重症胰腺炎患者,连病人家属也有了接受死亡的准备。董齐则大胆提出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相结合,重在采用多途径应用甘露醇治疗的方法,接连数天整个治疗组轮换守护这位病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半月的救治,这位病人终于起死回生,如今还健康的生活着。现在,省医院在胰腺炎研究课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使胰腺炎病死率由原来的30%以上下降到7%左右,缩短住院时间一半以上,该项科研课题也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走上院领导岗位后,压在董齐身上的党政工作越来越多,为了能够多挤出些时间从事业务研究,他干脆在普外科主任办公室安床住宿,每逢需要深入研究病案、检索资料,每逢有大手术前后、危重病例讨论,每逢进行临床医疗质量抽查时……办公室就成了他紧张工作后的“家”。 凭着勤奋钻研博学心细的功底,董齐不仅为众多的患者解除了病痛,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科研成果:承担省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5部,在多家单位及学术团体兼职。获过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成果1项,市科技成果1项。2002年迈入享受国家津贴的专家行列,2003年获全国省级综合性医院优秀医生称号。 精良的医术、端正的人品、坦诚的处事和卓越的管理才能,使董齐成为组织上重点培养的专家型管理人才,1995年起担任辽宁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普外科主任等职务,2005年1月走上了院长岗位。长期磨炼在医疗、党务、管理领导岗位上,他始终做到有工作冲锋在前,遇矛盾迎难而上,在一系列的应急工作中展示出懂管理、懂专业、懂政治的领导者素质。 2003年,非典疫情突然爆发,他作为医院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应急机动队队长,事必躬亲,时常废寝忘食。4月6日,当发现我省第一例可疑非典病人时,他即亲赴现场,当天赶回医院召开科主任会议,安排全院再次进行排查,工作结束时已是深夜。5月1日从早7点30分接受省长检查拉练演习后去参加上级防非会议,回医院传达落实,晚上又带领专家组奔赴铁岭疫区参与对疑似病人的会诊,并连夜赶回医院安排第二天的非典防治新标准的学习。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过后,他被评为辽宁省和沈阳市卫生系统防治非典先进个人。 2004年在辽宁禽流感疫情爆发之际,他又责无旁贷地担起组织医疗队奔赴疫区的重任,先后派出5批医疗队赴疫区,多次利用晚上时间组织有关领导到疫区慰问,并向重灾区北宁市医院赠送了新购进的X光机,为该院建设、北宁地区禽流感的防治工作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赞扬。 2008汶川发生大地震,他一边组织员工向灾区捐款,一边组织了一支13人的医疗队伍赶赴灾区,出色地完成医疗救援任务。共救治伤员815人次,小手术处置415人次,大手术7人次,抢救重患10人次。所救治的伤员无一死亡。还捐赠价值约80余万元的急救药品、医疗器械、消杀用品等共计87箱,及现金数万元。 在救治四川地震转送伤员中,举全院之力倾情投入,为来自灾区的20名伤员腾出最好的床位,单独设立同心病房,配备最优秀的医护人员,对每名伤员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从各方面保证伤员得到最好的治疗,并妥善安排伤员及及陪护家属的日常生活。滕卫平副省长、卫生厅姜潮厅长来院看望伤员时对医院的诊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当伤员康复返川时,医院给每人发放了500元的慰问金,并赠送了礼品。 作为一名医术精湛的专家,董齐在2005年初接任省医院院长时曾经历过一个痛苦的选择过程。面对医院和自身利益的取舍,他选择了暂时放弃自己心爱的外科临床医疗,为省人民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投入全副精力。 上任伊始,董齐就带领班子成员从医院应该肩负的责任和卫生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出发,把医院定位为为政府担责、为人民造福的平民医院,确立了“大专科、强综合”的发展目标。既要把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这样的有品牌有规模的科室打造成专科医院水平,也要打造多个有规模有特长有“绝活”的科室,让患者享受到一流质量一流服务,真正做到平民医院技不平常。 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注重为人才施展才华创建舞台、重视请进来传教授业等内强素质的战略,使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升。2006年3月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原发肝癌病人的肝脏移植手术,填补了省医院肝脏移植技术的空白;从普外科中分离出腹腔镜、周围血管及中医肛肠科等专业,给已经着重培养多年的专业人才创造施展的空间。形成了以心脏脑血管疾病治疗为特色的两大中心、以骨科疾病治疗为特色的三大学科、以功能神经纤维和神经外科为特色的两大神经外科以及普外专业的四大科系,在省内乃至国内专业领域占具一席之位,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发优势。 走上院长的岗位后,董齐的“责任意识”、“爱患意识”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得到了更充分的彰显。为能够最大程度地给百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让患者在享受高新技术的同时少花钱治好病,在全省率先推出就诊挂号“一号通”,凡来省人民医院看过一次病的患者手持就诊“一号通”卡,不需要再挂号,就可以直接到门诊看病,而且可以不同时期、到不同科室就诊。此举,既简化了就医流程,又使就患者享受了减免挂号费、诊查费的优惠。 付出就有回报。由于信守真正为百姓服务的承诺,医院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医疗扶贫行动先进集体、辽宁省文明标兵单位、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辽宁省百家医院承诺服务先进医院、辽宁省卫生系统“诚信服务杯”竞赛标兵单位、辽宁省及沈阳市卫生系统“行业形象工程”优秀达标单位、沈阳市“十佳医院”、沈阳地区最佳服务单位、沈阳市文明单位、沈阳地区文明服务示范医院、沈阳地区“白求恩杯”竞赛夺标单位、沈阳地区“白求恩杯”竞赛标兵单位。由于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业绩突出,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辽宁省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辽宁省人民医院暨辽宁省红十字会医院抗震救灾先进事迹 5.12四川地震灾情发生后,辽宁省人民医院暨辽宁省红十字会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紧迫任务,立即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卫生厅的要求和部署,紧急动员,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坚决打好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一、快速反应,科学组织,装备有素,第一时间派遣医疗卫生队伍赶赴灾区前线 5月12日17:00,在接到卫生厅、省红十字会的命令后,我院立即启动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抽调技术骨干组成了一支13人的医疗队伍,并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于5月14日在神经外科邹建军主任带领下乘专机赶赴四川。按照四川卫生厅的安排,在绵阳市中医院工作。由于我院派出的医疗技术骨干,专业结构合理,装备齐全,准备充分,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投入到紧张的医疗救援工作中。 在医疗队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方面,按照救援环境最恶劣的情况着手。医疗队做了灾区目的地六无的准备,即无水、无电、无食品、无住地、无医院、无人接应。医院董齐院长率先垂范,亲自动手,为医疗队配备了充足的食品、水等生活物资,以及急救药品、医疗器械、消杀用品等共计87箱,为野战救援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供给保障。这在到达驻地后的第一次卫生厅工作会议上,姜厅长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临行前党委书记李占全做了动员讲话,要求同志们要积极工作,注意身体,圆满完成抗震救灾任务。医疗队员各个信心十足,表示一定不辜负医院和领导的希望。 在医疗队的组建和学科构成方面,从救治工作最需要着手。作为三级甲等医院,我院派出的医疗队在学科配备上,形成了以骨伤科为主,胸外、脑外参与,麻醉、内科、儿科、护理等保驾的队伍。医疗队的2名骨科医生、2名骨科护士长不但能够与当地医院协作,而且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救治组。 5月17日,我院心理科艾丽医生参加了34人组成的灾后心理干预医疗队到达绵阳与第一批医疗队汇合,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工作; 5月18日,我院又派出由院内感染控制、重症监护和肾内科专家4人医疗队,执行紧急任务。 5月28日,我院又派出2名红十字志愿者同辽宁省红十字会一道赴灾区接收、发放救灾物资,累计工作10天。 二、克服困难,忘我工作,出色完成医疗救援任务 辽宁省红十字医院的医疗队员在灾区生活和工作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不怕牺牲,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支援灾区医疗卫生工作做出了贡献。 我院共派出3批医疗救援队,总计18人次。我省医疗队进驻医院后,冒着高温,不畏余震,连续超负荷工作,立即以医疗队机制科学、构成精良、自给完善的优势取得了与灾区医疗机构的快速衔接。迅速接管急诊科和重症病房;发挥医疗队骨科力量强的优势,拓展医院的骨外伤救治能力;形成伤员急诊入院抢救、急诊手术、术后入重症病房监护的紧急绿色通道。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医疗队就成为当地医院的骨干力量,得到伤员对“东北口音”的医务人员的特别信任和依赖。 5月19日,劳累一天的队员们刚刚在帐篷里入睡,就都被短信声吵醒,“据相关部门预测十九日至二十日有六至七级余震,请大家一定做好防震避震的准备!请大家保重![国家卫生部] 发自:10655010088 发送于2008.05.19 23:54:06”。收到短信后,医疗队员们不约而同的站起来穿上了白大衣,走出帐篷奔往绵阳中医院。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救治过的伤员们,伤员腿上打着石膏或者有牵引,是不能行动的,他们需要帮助。进入病房时感觉到的就是混乱,那种喧闹紧张的场面是前所未见。这些患者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们不想再遭厄运。医疗队员的到来好象给他们注射了镇静剂一样,整个病房马上安静下来,因为他们与医疗队员之间已经建立了信任,他们知道这些是辽宁的专家,在这随时发生大地震、甚至可能随时被困、死亡之时,这些医疗队员还没有忘记他们,还来帮助他们,他们心里得到了最大的慰藉。由于怕随时地震不能使用电梯,医疗队员就抬着,或者干脆背着伤员从10楼往楼外帐篷里转运。经过近3个小时的努力,所有伤员都转移到了外面帐篷里。此举得到了姜潮厅长的多次表扬,医疗队员能够在危及生命安全的余震发生的时候想到患者的安危,这是一种舍己救人、大爱无边的精神。 在积极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的同时,作为全国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心理干预队工作人员艾丽积极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工作,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善解人意的微笑和对灾区人民深厚的感情,耐心细致的劝说与疏导,使那些经历灾难和生离死别的人们,尽快脱离梦魇,缓解精神创伤,回归正常状态。为使灾民快速普及心理知识,提高灾民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向灾民和医院内的患者们发放了《震后心理救援手册》。 我们医疗队共救治伤员815人次,小手术处置415人次,大手术7人次,抢救重患10人次。我们所救治的伤员无一例死亡。 外科护士张艳艳在四川灾区参加了党员宣誓,深受鼓舞,当即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作为此次入川救灾的唯一要求和愿望,心情十分迫切。在回到医院后,经过我院党组织考核结合平时的一贯出色表现,今年“七一”已经被批准为预备党员。 面对一个个失去亲人的患者,我们的医疗队员在积极救治的同时,从自己的兜里掏出钱来捐给灾民。骨科的蒋阅医生多次为灾民捐款,以至于回沈之前身上的钱款已经所剩无几。 三、举全院之力,全力救治四川地震灾区转送伤员 接到救治四川伤员的任务后,我院立即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制定了《辽宁省人民医院四川汶川地震伤员接运安置及医疗救治工作方案》,成立了伤员接运组、伤员接收组、综合救治专家组、同心病房核心专家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院内感染防控组等7个工作组,统一安排四川伤员的救治和生活。 根据卫生部统一安排,2008年5月24日,我院先后接收两批四川地震灾区转送伤员共计20人,在我院骨二科接受治疗。医院腾出最好的床位,为伤员单独设立同心病房,配备了最优秀的医护人员,对每名伤员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从各方面保证伤员得到最好的治疗,并妥善安排伤员及陪护家属的生活。 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接受四川伤员救治工作非常重视,省政府滕卫平副省长、卫生厅姜潮厅长来看望伤员,对我院诊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在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医疗救治的四川地震伤员,经过“同心病房”28天的全方位有效治疗,身体基本康复,已有3组伤员分期分批返回四川家园。医院为返川伤员发放了500元慰问金和礼品,向他们赠送了鲜花,临出发前每人还吃了一顿象征平安与祝福的饺子。伤员及家属代表向医院赠送了锦旗,并委托医院向辽宁省政府转达他们的谢意。董齐院长率院领导班子成员、“同心病房”医护人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机场送行。 四、对口支援安县工作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的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指示,我院派出了一支7人工作组赴四川安县。6月28日,我院第一批对口支援安县医疗队在省卫生厅带领下赶赴四川省安县执行卫生系统对口支援任务。这支队伍由7人组成,同来自省内其它地区的疾控、监督、医疗机构的队员一同与安县医疗卫生人员进行援建工作对接。前期在安县工作的兄弟省市医疗卫生工作队1580余人即将撤离安县,医疗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当地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需求,有序、有效开展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 五、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 在红十字精神的感召下,辽宁省人民医院全体员工,积极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累计捐赠现金和药品折合人民币27万余元。作为省红十字会医院,医疗队员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团结合作,高温、余震、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连续超负荷工作,在一个个困难面前,无所畏惧,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用他们对灾区人民博大的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出一曲曲感人的赞歌。 辽宁省人民医院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先进事迹 王振元,系辽宁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共党员、农工党党员。兼任中华医学会胸外科分会青年委员、辽宁省胸外科学会委员,《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1989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长期从事肺癌及食管癌临床研究及综合治疗,擅长肺癌及食管癌的外科治疗。对肿瘤术后的综合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颇有心得。开展胸腔镜及肺减容术等微创手术,其中胸腔镜加小切口手术对气胸及胸部一些良性病变治疗,具有创伤小、治愈率高、手术时间短的特点,深受患者的欢迎。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主动请缨,作为首批志愿者随医疗队奔赴灾区。在前线他充分发挥英勇顽强、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履行神圣的天使之职,展示了医务志愿者崇高的品格和良好的风范,受到当地群众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赞誉!下面是辽宁电台记者苏广民采写的王振元同志的先进事迹报道--《久违的鲜花》。 【出录音】现场声音。压混。【录音完】 5月26号凌晨3点半,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接机大厅成了花的海洋。一束束美丽的鲜花正含苞待放,翘首等待着到四川灾区赈灾的英雄们凯旋而归,他们是我省派去的第一批医疗救援队。 可是,原定四点的航班并没有准时抵达,每个人都在不停的看表,时间一秒秒的过去,大伙儿伸长了脖子,一个劲儿的往里面瞅,兴奋着、紧张着、期待着。 这时,人群后面一位中年妇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总是不停的把手里的鲜花塞给身边的那个人。 后来,我们得知,这人叫刘磊,他的爱人是辽宁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医生王振元,也是这支医疗救援队的成员之一。两人结婚十六年了,从来就没有送过鲜花,这还是第一次。 【出录音】记者:今天怎么就想起带一束鲜花了呢?女:完成这次任务,凯旋归来,也非常非常的高兴,另外一个,夫妻这么看多年了,我觉得有很多话,可能拿一束话更能……。记者:有人给你出这个招呢,还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女:我跟你说,刚开始吧,是没想起来过,因为我们重来没有过,都快四十岁的人了,但是,后来那个,我们的亲属,他是老师,年龄也比我小,他说,嫂子,咱们买束鲜花吧,就这么地,买了束鲜花,我都不好意思拿着,我让我司机拿着,我自己不好意思,哈哈。【录音完】4点50分,英雄们凯旋而归。 【出录音】现场敲打玻璃,呼号,等声音。压混到下一段。【录音完】 透过隔离墙,刘磊隐约的看见了丈夫的身影。突然,她从身旁司机的怀里一把抢过那束推了很久的鲜花,消失在了人群里。 没过多久,刘磊微笑着挎着一个面色憔悴的男子走了出来,这人就是王振元。寒暄了几句,我们一起乘车离开了机场。车上,王振元回忆起了当时救灾的情景。 5月14日下午5点,王振元跟随我省第一批抗震救灾医疗队赶赴四川地震灾区。晚上9点20分抵达成都双流机场,第二天凌晨乘车抵达绵阳。 虽然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眼前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是王振元始料未及的,住帐篷,睡睡袋,顶着高温,忍受着蚊虫的叮咬,而且余震不断,生命安全没有保障。为了不让家人担心,王振元跟妻子通了个电话报了平安。 【出录音】头一次给我打电话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他吃住的都挺好,你不用惦着,实际上我就知道,他们是露天睡的,他就告诉我,我吃住的非常好,在宾馆,他这么告诉我的,还跟我说,当地的这个饭店做的可好了,一直就这么说,有一天,我爱人十点给我打电话,我说,你干吗呢,这么晚了,不睡觉,他说,没事了,遛弯呢,实际上是由余震呢,大伙处理完患者,谁也不敢睡觉。【录音完】 15号早晨6点,医疗队就开始了救援工作,他们分成了4组,分别进驻绵阳市中心医院、绵阳市中医院、绵阳市人民医院和北川受灾群众临时避难所九洲体育场。 一场争分夺秒的紧急医疗救援战役就此打响。 【出录音】当时我们再排查吗?当时我们的护士给我们一个老大娘,六十多岁吧,穿着拖鞋,领着孩子,当时给他的腿换药,那老太太边换药边哭,我就领着这么一个娃出来了,说这个孩子父母在这个地震中全部不在了,我这么大岁数没有了,我这个娃将来怎么办。【录音完】 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场的所有辽宁医疗队员都哭了,他们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能不停的安慰:我们的政府不会不管,我们的社会也不会扔下你们……。 像这样的场面,王振元和他的同事们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 【出录音】这是痛失亲人,而且,家全毁了,一无所有,我的眼泪哗哗往下下,在场的人都这样。【录音完】 一次,王振元躲到角落里,忍不住拨通了媳妇刘磊的电话。 【出录音】我说,我想领养一个孩子,他说可以,这事儿,你自己定,我同意,完了,问我,你带了多少钱?我说带了可能五千多块钱吧,他说,你把钱都给捐了吧,你空手回来就行,我去接你。【录音完】 这十多天里,王振元和他的同事们每每遇到这样的情景,都会慷慨解囊。他们不仅救人、救命,更是救心。据了解,辽宁医疗队进驻绵阳以来,医治了无数伤员,没有一例死亡。 由于当地余震不断,24号,绵阳卫生局计划将这些伤员运往重庆进行治疗。 【出录音】我们就得跟他们交涉吗,把你转到一个相对安全的,条件相对好的医院去治你们这个病,完了,患者就跟我们说,你们去不去,你们要去,我们就去,你们要不去,我们就不去,他对我么非常的信任。【录音完】 25号,最后一批伤员运送完毕,这就意味着辽宁医疗队在绵阳的救治任务圆满完成。王振元和他的同事们总算松了一口气。掐指一算,他们在四川绵阳整整救治了十三个日夜。 王振元瘦了,吃了不少的苦,但值得。 回到家后,看着厨房里忙活妻子和熟睡的儿子,王振元哽咽了,相比灾区的受困群众,他说,他很幸福。吃过早饭,7点钟声敲响的时候,王振元躺在沙发上打起了呼噜,他太累了。此时,桌子上的那束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样的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