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时代人人都可成为公益主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民间组织蓝皮书: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蓝皮书》指出,微公益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公益主体。
《蓝皮书》指出,与传统公益慈善相比,微公益更好地利用和发挥了网络平台门槛低、传播快、互动性强、影响力大、透明度高等突出优势,更强调普通人的参与和微小的贡献,影响和带动普通人参与公益活动。微公益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公益慈善事业的捐款捐物,网民们通过关注、浏览和转发相关信息都可以参与公益事业,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微公益极大地拓展了公益慈善领域范围。 据介绍,目前微公益的发起人多为媒体人士、公众人物,也有普通的公民。很多微公益在发起时多为非正式组织,但在具有一定影响力之后,往往会和正式的公益慈善组织合作推动公益项目。同时,现在除自下而上自发成立的微公益项目外,一些正式公益慈善组织、企业和媒体看到微公益的力量和影响力,也开始进行微公益项目的尝试。 《蓝皮书》指出,目前微公益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的微公益多是利用和发挥网络平台和网民热情,更多是依靠个人和志愿者的单打独斗,其时间和精力不容易长期延续。微公益项目如果缺乏专门机构和专业化运作,将难以持久。微公益项目在成功运作后,应考虑成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或者与正式的公益慈善组织合作,推动微公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规范性的问题。微公益项目活动组织者大多会在网上公示捐款数额、使用去向等,但如果项目达到一定规模,活动组织过程是否专业和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微公益项目的成败。微公益项目组织者在延续以往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应着力提升专业化和规范化。相关政策部门应针对公益蓬勃发展的现状,考虑通过注册备案管理或者发布相关规定进行规范引导。 三是公开募捐资格的问题。我国法律规定公募资格只局限于公募基金会等公益机构,个人或一般机构并无法律授予的公募资格,公募行为并无法律保障,只能以有公募资格机构的名义发起募捐。除与正式公益慈善组织合作募捐,或者在自身取得公开募捐资格之前,一些民间自发成立的微公益项目缺乏合法性,募捐行为处于法律监管的空白。 《蓝皮书》认为,面对微公益的蓬勃发展及其潜在问题,对于政府,应担负起监管职责,对募捐资格、募捐活动和资金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管,引导民间公益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规化和规范化。对于微公益的组织者,当慈善活动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要开始建立明确的财务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机制,确立公益项目的各项制度、流程和程序,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有条件的可以与正规慈善机构合作,或建立正式的法人组织,朝正规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制度设计降低项目操作成本、保证项目良性运行,保护公益项目的可信度和社会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