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记”药房
随着《闯关东》在全国热播以及主创人员的受奖,该剧在全国掀起一轮收视热潮,随之而深受关注的还有该剧所呈现的鲁商精神。在电视剧《闯关东》中,朱开山以山东商人的肯干能吃苦,厚道有担当,精明讲谋略,低调不张扬的性格特质为子孙后代开拓出一条生存之路。
历史上的鲁商虽不如晋商、徽商那般辉煌,但兴盛时也曾控制了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的绸缎布匹、粮食批发零售、餐饮等行业,特别在东北地区,鲁商有着地缘、人缘的便利,曾在那片商场上纵横驰骋,名噪一方。在大连金州也有这么一家老店——“德记号”药房。 百年老店 灵药济世 清朝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康公是当年从山东福山县举家迁入金州的,他在古城南街上买下前后各三间共160平方米临街店铺办起了德记号药房,因为康公既懂医理又会鉴别中药材,所以前店后厂的德记号开业后生意日渐兴隆。德记号以”济世正德、康健民众“为祖训,信守和气生财,待客诚信,药价不虚,纯真为上的经营信条,靠数年苦心操持,成了享誉金州城的名店。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药房不仅在金州城内发展壮大,还先后在大连小岗子(现大连西岗区)、普兰店、瓦房店等地开办了“德记药局”、“德记福栈”、“德记全栈”、“大德记”、“老德记”等十几家药房,形成连锁,成了遍布辽南各地,在当时非常有影响的中医药世家。 康德记能够兴盛,除了经营有方外,还因为康家历代都非常重视对中医药方的研究和整理,不仅重视祖传秘方,还广泛收集中药名方加以考证改进,到第三代传人康忠国、康忠全等人主持康德记时,手上已撰成两部经典医书,集特效名方300种,其中23种自创药方,凝聚了康家几代人的心血,当时最有名的是妇科良药“女界福”、滋补秘方“海参丸”等。 康德记的“女界福”浸膏,是专治妇女痛经、闭经及不孕症的中成药,在1927年时曾获准正式批量生产,由于疗效优异不仅在辽南热销,还远销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有“妇科圣药”、“驰名中外、声震华洋”等美誉,曾为当年广大妇女带来福音。 当年“德记全栈”大药房经理康忠全因多年留洋,很有品牌意识。因为他和当年主演电影《新女性》而名噪一时的女影星阮玲玉的男友唐季珊是好友,便与他一起策划,请阮玲玉为“女界福”药品作广告宣传,阮玲玉欣然同意。于是约请当年著名画家金梅生在上海新闸路阮玲玉的一处私宅内,画制了一张美女抱书图制成招贴画和月份牌,附上“最新发明妇女灵药”、“惊天动地救人无数”等广告词为“女界福”造势,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也为康德记带来了滚滚财源。当时“女界福”的广告在南北各省都可见到,在大连本地的《泰东日报》上也多期连发。 “德记海参丸”是康德记集百年“药食同源”滋补理念而精心研制的一种滋补方剂。它用纯正中草药和野生海参精制而成,经过康家历代传承人的不断完善,突出了其补肾壮阳、强壮腰膝的功效,也是当年名噪一时的中药良方。围绕它流传着一段时任奉天省长王永江与康德记之间的佳话:1925年,在辽南沿海一带曾发生了一场灾难性“大头瘟”,因一人得病全家无一人能够逃脱,所以又被称作“窝子病”,金州城内常见一族族哭哭啼啼往城西门外坟地送尸首的情形。当时的康德记药房联合各分号夜以继日地赶制中药“普济消毒饮”,以廉价加赠送的方式,分发给当地百姓抵御瘟疫,使许多百姓免于死难。当时的奉天省长王永江得知后很受感动,便挥笔为康德记药房撰写了一副藏头对联:“德兼和缓活人术 记取黄农济世心。”当年德记号的掌门人康忠国为了答谢王永江,亲自下药房为其制作海参丸回赠他。王永江服用“德记海参丸”一段时间后,多年劳顿所致的乏力疲惫之态消除,精力体力大增,非常高兴,特地回信一封感谢康德记,又使“德记海参丸”名声大振,追捧者众多。 除了“女界福”、“德记海参丸”以外,康德记的“止咳养肺丸”等十几种中成药都在当年享有盛誉,到现在为止,获准在康德记店内销售的中成药剂仍为许多人喜爱。历经150多年传承、名声不损的这些名方为研究中医药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在2009年4月批准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德记号中医药文化”中,“女界福”、“德记海参丸”、“止咳养肺丸”被作为文化遗产得以保护。 积德遗风 老药工献秘籍 康德记历来有积德行善的传世遗风。 史料上曾经记载,在光绪二十六年时,康德记第二代传人康德富在大连小岗子一带自搭席棚免费或低价为贫困病人诊病发药,受到官府的奖赏,被授予一块官方土地,后来康德富在这块土地上盖起了板房,建起了大连市内的德记药局。 1928年,山东省遭罕见干旱,一批山东人为求生存闯关东来到大连,由于旅途劳顿,缺吃少穿,水土不服,无处居住,很多人刚到辽南土地上便纷纷病倒。当时的康德记第三代掌门人康忠国在金州城内与开明绅士曹世科一道搭起粥棚,救济饥民。康忠国亲自坐堂为饥民看病,免费向难民施舍中药达三个月之久,直到康德记药房内贮藏的中草药材消耗一空。康德记的义举曾在贫苦民众中广为流传,博得赞誉。 1956年公私合营期间,康德记第四代传人康洪源响应国家号召,以康德记药房入股成立了“公私合营康德记药房”,并将本人应得的利息全部上交给国家,他的爱国行为受到赞扬。康洪源被选为大连市工商界青年联合会的积极分子到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照片刊登在当时的人民日报头版上。 康德记积德行善的义举不仅树立了良好的行业风气,也对康德记的所有员工起到了良好的教化作用。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在康德记药房当伙计的药工滕元高就为康德记好施于民、童叟无欺的遗风所折服,一直夸赞康德记的为人经商之道,并以自己是康德记员工为荣。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康德记的经营开始走入低谷,直至最后闭店消失了。眼看着兴盛了百年的康德记趋于颓势,滕元高心中充满苦楚,他觉得康家几代心血凝成的两大本医书是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康家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贝,于是便每天用毛笔抄录几页,想等以后时机成熟时再拿出来用。由于滕元高药工的特殊身份,他抄录的康氏医书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当原来的康氏医书被毁失传后,他的抄本成了德记号中医药文化的唯一存本藏在滕元高家。 1988年9月,党和国家的好政策重新复苏了康家后代重振康德记老字号的雄心,康洪源决定利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康德记重建起来,传给自己的儿子康长春,并向后代续传。 重新开业的那天,已经80岁的老药工滕元高意气风发地赶到现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在向康家父子道喜之后,走到他们面前,两只手颤巍巍地从怀里抽出一本厚厚的毛笔手抄本的书说:“我这一辈子都是康德记的员工,当年用了不知多少个夜晚,抄录了这本康家医书,就是想在日后能重振康德记雄风。老天不负我的苦心,让我活着看到了今天,看到康氏后人重新出山了,我高兴,我相信你们能把康德记再发扬光大,就把这部医书献出来。这里面可是有康家历代珍传的300个中药名方,你们收下吧。”康家父子又惊又喜,眼里噙着泪水,许久说不出话来。当康家父子要给他钱财补偿时,滕元高坚决拒绝,他说:“我当初抄它留它,就为了日后能有人重整旗鼓时派用场,根本不图报偿,论理我是康德记的伙计,现在老了,是个老伙计,康德记可是有积德行善的百年遗风,我这样做是应该的。” 往日荣耀 欲发扬光大 1988年9月康德记在金州城重新复活后,得到了政府和各界及市民的大力支持。 康德记第五代传人执业医师康长春自幼耳濡目染,从小就熟背医书,口诵药歌。从中医院校毕业,他曾四处求名师指点,同时开始整理挖掘康德记中医药文化珍宝。父亲康洪源把康德记交给他主持后,他更感到各界对康德记的厚爱:国家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振兴老字号后,康德记大药房获得了区政府贴息贷款等各项支持,得以迅速发展,又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资助。这一切也让康长春感到肩上的责任,作为康德记的传人他想得更多——康德记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如何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 有一件事对康长春的触动很大。2007年康德记重迁新址开张后,有一天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领着自己的孙女来到店里,她是听说康德记重新开张的消息从大连市区特地赶来的。她说自己年轻时有妇科病,婚后多年不育,后来是吃了康德记的“女界福”,连生了6个儿女。 这件事让康长春陷入深思,康德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保护不是封闭,也不是简单复原,保护它的目的是要让它发扬光大。他给自己近期工作定下一近一远两个目标,近期目标是,恢复在大连、普兰店、瓦房店等原有的康德记老字号药房,远期目标是,发扬大连海参等海珍品生产的地域优势,挖掘百年老店创下的“德记海参丸”等老字号的品牌价值,寻求合作谋划联姻,让“德记海参丸”、“女界福”等中医老字号名牌药重新叫响,再创辉煌。 康长春已经开始行动,恢复老字号连锁店的方案已经完成,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他现在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德记海参丸”、“女界福”等中医名药的改进生产方案的研究中,比如老字号中药对野生海参的各项指标要求的具体量化,海参的生长环境和加工条件,生产环节中的滋补元素萃取技术标准等。他早已打破“医不叩门”的习俗,一有时间就四处奔波。 康德记重生的信息引起各方面的热切关注,已经有合作信息反馈到康德记,谁将有幸与百年老店共同发展,让我们期待康德记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