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王勇海上义务救生队
大连王勇海上义务救生队
创办人:王勇,创建于2001年,义务救助遇险游客100多人,成为海滨救护专业队。 简 介 “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是一支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义务救护组织。创办人王勇,于1960年11月8日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94年4月,从原工作单位大连宏孚集团下岗。1994年5月至1996年10月,在大连傅家庄海水浴场旁,从事个体餐饮业经营,在这期间曾多次将落水遇险者救出。1997年7月在其父亲的支持下,开始在大连傅家庄海水浴场专门从事海上义务救护活动。于2000年7月2日,组织常年一起在海边冬泳的朋友,成立了“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被朋友们推举为救护队队长。 “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以“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救死扶伤、义务奉献”为建队宗旨。根据地设在大连傅家庄海水浴场。这支队伍的主力是下岗失业职工,还有退休工人、退休干部、个体私营老板、公司职员、厨师、大学毕业生、医生、政府机关干部等,建队三年来,共发展救护队员33人,救护遇难者无数次。 目前救护队由四个组组成:1、组织宣传组;2、设备后勤组;3、训练组;4、救护组。每组设组长一人,与队长王勇组成5个人的队委会。 先后建立健全的《救护队章程》、《救护队员入队考核标准》、《救护队组织纪律》、《接受社会赞助管理制度》、《设备物资管理制度》、《救护实施办法》、《违纪行为处罚规定》等规章制度。 救护队的所有服务项目均是无偿提供的,主要是为海上遇险者提供救助;为游客提供安全服务和简易医疗处置。 救护队自建队以来,已经救回百余名在海中遇险者的生命,并在大连职工冬泳协会每年举办的“万米游”比赛、大连市首届“全景户外”杯公开海域环岛游泳表演赛、大连市国际冬泳节等重大赛事中担任救护工作。先后被中央电视电、大连电视台、中国民族报、现代女报、辽宁日报、辽沈晚报、沈阳日报、保定晚报、萧山日报、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半岛晨报、新商报、大连广播电视报、党员天地(月刊)、党员特刊(月刊)、婚姻与家庭(月刊)等多家新闻媒体、五十余次报道过。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受到广泛赞誉。 救护队所有设备均来源于有限的社会赞助。因从事的是无偿义务救护,所以没有经济来源,目前正面临经费短缺,救护设备简陋的困难。 经实传记 1、救护队的成立; 傅家庄是距大连市中心最近,客流量最大,海岸线最长的海滨浴场。每年接待游客达三百万人,在夏季一天就达十万人,由于傅家庄海域水深浪大,海流、潮流变化复杂,水性一般或对海域情况不了解的人很容易出现被海水带走的危险,人越多,险情就越复杂,因此,每年在这里发生游客遇险的情况也就最多。那年夏天,游客一家三口到海边游玩,儿子下海后突然抽筋呼救,他的父亲立即跳入水中,在两米深的海水中把儿子托出水面,而父亲因水性不精身处险境,急呼救命。听到呼声,王勇冲出饭店跃入水中,把孩子救上岸,惊慌未定的孩子指着海面还喊“救人”,王勇意识到水中还有人,再次跳入海中,凭着过硬的水性,在水底摸到这位父亲,把他托上岸,但父亲已停止呼吸,经急救中心人员全力抢救也未挽回生命。听着遇难者妻子和儿子的哭声,王勇意识到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应该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救护队。他的想法得到61岁的父亲和9岁儿子的支持,祖孙三代成了第一批救护队员。王勇的义举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常年和王勇一起冬泳的哥们儿们先后加入到救护队的行列中来。几年来,被王勇和救护队从死神手中救回的人已数不清了,在被救者中还有日本人和俄罗斯人,最多的时候一天挽救回七条人命。2000年7月2日,“王勇海上救生队”在傅家庄海滨正式成立。 2、救护队的社会影响; 从1994年开始,王勇和他的义务救护队员几年如一日,在海边为国内外游客义务救护,他们无私奉献的事迹,在大连、全国乃至国外传为佳话。《大连晚报》2001年7月14日第22版,整版刊登了题为《7年海里捞回百条命 下岗职工成了“救人专业户”》文章,率先报道了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无私奉献的事迹。结果一石激起千重浪,国内许多新闻媒体也纷纷予以报道,仅备案可查的报道有如下之多: 《大连晚报》2001年7月23日第3版,整版刊登了题为《自愿救护者 为你筑起生命的长城》的文章及照片; 《大连晚报》2001年8月6日第26版,整版刊登了题为《志愿救护队 海上的卫士》的文章及照片; 《大连晚报》2001年8月22日头版,刊登了题为《义务救护队 踏上新征程》的文章及照片,报道了大连亿达集团积极支持海上义务救护活动; 《新商报》2001年8月22日第3版,刊登了题为《让游客高兴而来 平安而归》的文章及照片; 《大连晚报》2002年9月16日A16版,刊登了题为《环岛游助兴 救护队护航》的文章及照片,报道了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为“大连市首届全景户外杯公开海域环岛游泳比赛”义务救护的新闻及图片。 《半岛晨报》2002年9月17日第6版,刊登了题为《傅家庄今年已吞噬10人》的文章及照片,报道了记者目睹王勇找到溺水身亡者遗体的场面; 《婚姻与家庭》2003年第2期第29页至31页,刊登了题为《海滩守护神用孤苦的一生换来100条性命》的文章及照片; 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的编导,于2003年3月特意来大连采访王勇,并请王勇专程到北京录制了长达20分钟专题节目《讲述》,在中央电视台2003年5月9日第10套节目、5月9日第1套节目中播出; 《现代女报》2003年4月11日第24版,整版刊登了题为《凡人王勇 大海浇铸的平民英雄》的文章及照片; 《半岛晨报》2003年5月8日第六版,刊登了题为《“海流子”王勇央视讲述自己》的文章及照片; 《党员天地》2003年第5期第40至41页,刊登了题为《海上救护神》的文章及照片; 《大连广播电视报》2003年5月28日第14版,刊登了题为《“海流子”与救护队》的文章及照片; 《党员特刊》2003年第7期下半月版第24至26页,刊登了题为《从“海流子”到救命恩人》的文章及照片; 《大连广播电视报》2003年7月17日第4版,刊登了题为《真情王勇 真情观众》的文章及照片; 《半岛晨报》2003年8月7日第4版,整版刊登了题为《“海上保护神”预警泳客安危》的文章及照片; 《半岛晨报》2003年8月21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浴场急救》的文章及照片,报道了记者现场目睹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救助游泳遇险者的情况; 《辽沈晚报》2003年8月20日第14版,刊登了题为《大连“救人专业户”四年海里捞回百条人命》的文章及照片; 《辽沈晚报》2003年8月21日第15版,整版刊登了题为《“救人专业户”海中救人的幕后新闻》的文章及照片; 《辽沈晚报》2003年8月26日第14版,刊登了题为《与“救人专业户”零距离对话》的文章及照片; 《辽沈晚报》2003年9月2日第15版,刊登了题为《海上救护队 立下不散誓言》的文章及照片,报道了辽沈晚报社赞助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的活动; 《辽宁日报》2003年9月12日第9版,整版刊登了题为《王勇救护队困守傅家庄》的文章及照片; 《沈阳日报》2003年10月23日第14版,刊登了题为《无偿救人专业户》的文章及照片; 《萧山日报》2003年10月31日第5版,刊登了题为《大海边的勇士》的文章及照片; 《中国民族报》2003年11月4日第7版,刊登了题为《“孤独英雄”的义务救护队》的文章; 《保定晚报》2003年11月8日第16版,整版刊登了题为《救人百命的孤独英雄》的文章及照片; 另外,大连广播电台和大连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城市发现、21点直播室、真情驿站、体育新闻等节目,几年来也多次报道了“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的事迹。 由于各大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王勇和义务救护队的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人们心目中,王勇和他的义务救护队员个个都是义务奉献,救人于危难的英雄。更令人欣慰的是,爱的付出,得到了爱的回报,一些企业和个人主动为“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提供了物质赞助: 2001年8月22日,大连晚报社与大连亿达集团联合向社会发起了“捐助滨城首支海上义务救护队”的倡议活动。大连亿达集团率先向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捐赠了价值三万元的水上救护工具; 2001年8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大连分公司向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队员捐赠了总价值一百七十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 2002年7月,大连九鼎商贸有限公司向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捐赠了三条单人单桨皮划艇; 2002年8月,大连北方明珠美食城向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捐赠冲锋舟一艘; 2002年9月,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大连分公司向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队员捐赠了价值二百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 2002年11月,大连北方明珠美食城向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再次捐赠25套救护队冬季服装; 2002年10月,大连环宇物业有限公司的丛梅及二十三名职工,从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中省出三千元,捐赠给救护队; 2003年9月,辽沈晚报社向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捐赠了三十套夏季队服及泳装; 2003年9月,一位不愿意留名的下岗职工,看了《辽沈晚报》关于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的报道后,硬将三百元钱交给报社,要求报社转赠给义务救护队; 2003年9月,大连红十字会免费为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所有队员进行水上救护技术培训; 2003年10月,大连天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向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捐赠三十三套春秋季队服; 2001年5月10日,大连市职工冬泳协会聘用王勇为常务理事,任大连市冬泳义务救护队队长; 2003年9月,大连市红十字会将所有义务救护队队员发展为会员; 2004年8月,辽宁省社会公益事业心发展中心为海上救护队赠送价值5万元的冲锋舟及救生衣等。 上述新闻媒体报道量之大,说明了“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所有新闻媒体对这支队伍所做的一切予以了高度评价。王勇,一个普通的下岗工人,在滨城大连树起了海上义务救护队的旗帜,也树起了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精神,时代需要这种精神。而今,这面旗帜已经成为大连海滨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城市文明的一个标志。 3、 救护队的现状; “王勇海上义务救护队”是一支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义务救护组织。救护队以“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救死扶伤、义务奉献”为建队宗旨。根据地设在大连傅家庄海水浴场。王勇被队员推举为义务救护队队长,全权负责救护队管理工作。现有队员33人,多数是下岗失业职工,还有退休工人、退休干部、个体私营老板、公司职员、厨师、大学生、医生、政府机关干部等。 救护队共分为四个组:1、组织宣传组,三人,由一名政府机关干部、一名退休干部和一名大学生组成,主要负责救护队的发展建设和宣传工作;2、设备后勤组,三人,由一名下岗职工和两名退休工人组成,主要负责救护队的设备管理维修和后勤物资的供应;3、训练组,三人,由两名退役的专业游泳运动员和一名医生组成,主要负责队员的游泳技术训练、救护知识培训;4、救护组,二十二人,由下岗失业职工、退休工人、个体私营老板组成,他们轮流值班,主要负责海上遇险人的救护工作。 上述各组设组长一人,与队长王勇组成五个人的队委会。队委会每一个月开一次队务会,全队人员每年开一次大会,评议全队工作,民主选举队长和组长。 救护队现有3.5马力冲锋舟一艘,单人单桨皮划艇三只,对讲机两个,租用15平方米仓库一间,还有帐篷、救生衣、潜水镜、脚蹼等简易救护设施。 救护队纪律严明,先后建立了健全的《救护队章程》、《救护队员入队考核标准》、《救护队组织纪律》、《接受社会赞助管理制度》、《设备物资管理制度》、《救护实施办法》、《违纪行为处罚规定》等规章制度。 4、救护队八次最难忘的救护行动; (1)最冒险的一次救护——险些与遇险人同归于尽: 1998年7月的一天中午,王勇在海边吃午饭时,看到一个30岁左右的哈尔滨的男子下海了,从他游泳的姿势看,水性并不太好,却径直往远处游去并越过了离岸150米远的警戒线标志。不一会,那个人的游泳动作开始没章法了,并在水中时隐时现。不好,有人遇险了!王勇丢掉了手中的午饭,跃入水中,以最快的速度游了过去。那人见有人来了,一下子死死的搂住王勇不放。王勇也动弹不得,无法挣脱了。情急之下,王勇奋力一掌,击向那人头部,那人有些恍惚,松手了。王勇这才顺利将他拖回岸上。王勇说:“溺水者往往都要挣扎一会,他会死命抓住救护人不放,如果不能挣脱,两个人都得完蛋。”事后,那人醒过来,还是对王勇关键时刻的“救命一掌”表示感谢。 (2)、代价最大的一次救护——救回7条人命,营救人血洒大海: 2000年8月底的一天黄昏,某大学4名学生到傅家庄游泳,他们下水后,发疯一样往深海游去,眼看着进入离岸边800多米的急流区,被海流带走游不回来了,他们开始呼救了。这一情况,被岸上巡逻的王勇,在望远镜里发现了,他一边吩咐12岁儿子找人找救生圈,一边自己穿好脚蹼,奋力向深海游去,他游了一圈也没发现一个人,估计呼救者可能被海流带远。此时天渐渐黑下来,海上风起浪高,海流湍急,远处的儿子冲他喊到:“爸爸,危险!快回来!”王勇对儿子喊道:“我再找找!”这时,他发现两个溺水的人在浪里一下一下地往上冒。他冲过去,一手抓住一个,使出浑身解数,将这两个人拖出急流带,交给划着救生圈前来接应的队员和儿子,又游进急流再去寻找另外两个人。他拼着命在水中搜寻着,终于发现了另外两个溺水者,他游过去,抓住他们,此时王勇的体力几乎消耗怠尽。划救生圈的队员和儿子,眼睁睁看着他顺着急流越漂越远。王勇一个念头闪过脑际,弄不好今天要玩儿完!正在他挣扎之际,被一艘摩托艇上的人发现了,将他们三人救起,并载上救护队员、他的儿子和另两个获救的人一起返航。就在回来的途中,又发现三个在急流中苦苦挣扎的人,王勇再次下水,把他们一一救上摩托艇。由于刚才救人时海水的呛灌,再加上用力过猛,王勇上艇后两鼻孔鲜血直冒,儿子哭了,队员也心疼了。从那以后,王勇的鼻子留下了易出血的病根儿。 (3)、最具“国际性”的一次救护——急流中勇救2名日本游客: 2001年夏天,中国赴日本留学生于文博和他的两个日本朋友来到傅家庄,由于对浴场的海流情况不了解,那两个日本朋友相约要游到离岸边千余米的岛上,可是游到一半,在海流的作用下,两个人就严重偏离了方向,漂向东大岗暗礁去,而自己还未发觉。王勇见危险又要发生,穿上脚蹼,以他那专业运动员般游泳技术和速度追了过去。由于语言不通,在海中他们比划了好一阵,两个日本人才知道怎么回事。在王勇的指挥下,他们三人在水中拼命逆流而上,王勇又推又拽,拼尽全力,终于把两个日本人带出急流区,与前来接应的救护队员会合了。上岸后,由于刚才远距离的急速追赶,加上过急流区时拼尽全力,王勇体力透支站不住了,一下倒在沙滩上,鼻子里流出鲜血。两个日本人见状过意不去,哇哩哇啦说了好一阵,再三鞠躬道谢。王勇咬着牙,站起来说:“我没事了,你们快穿衣服吧,别着凉。”两个日本朋友回国后,多次写信打电话,感谢王勇。在他们的公司里,人人都知道中国大连,有个救人的英雄叫王勇。 (4)、最深体会父子情的一次救护——父亲,永远是孩子心中的英雄: 2002年8月2日下午,一位来自北京的女游客领着一个5岁的男孩,急匆匆的找到救护队,说孩子爸爸已经下水三个小时没回来,希望能得到救助。王勇的父亲王文章,听完女游客的话,意识到孩子的父亲可能有危险,他一边安慰母子俩,一边率领王勇及16名救护队员,在海中一字排开,进行拉网式的寻找。在海中,王勇看见自己已经66岁的父亲,老当益壮,和年轻的救护队员一样,在海浪里奋力搜寻,打心眼里敬佩。经过20多分钟的苦苦搜索,一名救护队员终于在离岸边500多米的水中,找到了生命垂危的孩子爸爸。当看到爸爸被救上岸的样子时,孩子被吓的大哭起来,孩子的母亲也跪地感激救护队员。王文章一面安慰这一家,一面对孩子说:“你爸爸真了不起,这么长时间在海中还能坚持下来,他是你们全家的骄傲。”那搜救的场面至今难以忘怀。王勇感到自己的父亲也是一个英雄,义务救护能干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靠父亲的支持。 (5)、最受鼓舞的一次救护——私营老板和医生加入救护队: 2002年8月10日中午两名游泳者被海流冲到傅家庄海域东大岗暗礁区,情况非常危险。王勇发现后,立即派两名救护队员划两只皮艇前去营救,出海寻找两个多小时才把人解救回来。一位在岸上观看救护全过程的中年人问王勇:“你们救护为什么不用速度快的冲锋舟呢?”王勇回答:“我们没有。”“为什么不买?”“我们是义务救护,没有经济来源。”“对于遇险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救护队没有冲锋舟怎么行,买一艘多少钱?我给你们买。”王勇以为那人是开玩笑,答道:“一万元左右吧。”果然,第二天这人拿了一万元来到救护队,交到王勇手中,并要求加入救护队。这个人就是大连北方明珠美食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许成义。同时来要求加入救护队的,还有大连一位颇有名气的医生张家文,他是经常到傅家庄游泳,被义务救护队英勇的行为所感动。他看到救护队缺少救护医生,便要求加入。从此,义务救护队有了冲锋舟,又有医生的加盟,真是如虎添翼,大大地提高了救护效率,队员们很受鼓舞。 (6)、最伤心的一次救护——没有潜水设备,两天后找到遇险者惨不忍睹的遗体: 2002年9月上旬的一天,有人报告在东大岗暗礁区有一男子在呼救,王勇得知后,立即和组长丁建伟及一名队员驾冲锋舟,迅速赶到出事海域,但遇险人已经没了踪影。他们三人用普通的潜水镜,下水探摸无数次,苦苦寻找了两个多小时,还是没找到,最后只好无奈地返回。岸上,遇难者家属绝望地哭了,他们对救护队最后的求助是希望能找到遗体,并留下了联系电话。两天后,王勇和救护队队员终于在出事海域找到了遇难者的遗体,并将其打捞上岸。在海浪和礁石的作用下,遇难者的遗体已经体无完肤,面目全非,其状惨不忍睹。家属见后,悲痛欲绝,哭的撕心裂肺。在场的救护队员无不落泪,王勇更是伤心极了。他想,假如有海上安全了望塔及时发现,假如救护队的潜水设备不这么原始简陋,眼前的这一切或许就不会发生。 (7)、遇险人数最多的一次救护——40余人遇险,其中有12人命系一条小小的皮划艇,船桨划断: 2002年9月15日,大连市首届“全景户外”杯公开海域环岛游泳表演赛,在傅家庄浴场举行,此次比赛有近二百名运动员参加,赛程3500米。因救护船只少,赛程长、运动员多,救护难度很大。王勇率领全体救护队员自愿向比赛组委请命,为比赛义务救护。上午10点10分,比赛鸣枪。由于比赛中海流突然变向,很多运动员没有察觉,被突变的海流冲到东大岗暗礁区,情况十分危险。王勇深知东大岗暗礁区的险恶(以前在那里救出的遇险者最多),稍大的救护船根本无法靠近,只有长不足3米、吃水浅的皮划艇能驶入。救护队只有3条皮划艇,一条皮划艇一次只能解救一人。王勇见状,急的眼中要冒火,他喊哑了嗓子,他一边指挥全部皮划艇奋力营救,一边让其它的救护船看护好其他海域的运动员,先后将四十余名遇险运动员送上岸。其中的一只皮划艇在东大岗暗礁区,被12名遇险运动员拽着,驾驶皮划艇的队员划断了船桨。另两只皮划艇,穿梭般的营救。等把最后一名遇险运动员解救上岸时,已经是下午两点三十分了。至此,比赛才全部结束(比预计的比赛结束时间晚了两个半小时),所有参赛运动员全部安全上岸。而疲惫不堪的救护队员们总算松了口气。 (8)、最欣慰的一次救护——救其命亦救其志,海碰子悔悟: 2003年9月的一个下午,王勇带领救护组长王长军和一名队员,乘冲锋舟在海面巡查,见急流区里有一男子因脚部抽筋在呼救,遂把他救上船。上岸后,王勇见他脚部抽筋还没好,便帮他治疗。症状缓解后,王勇让他活动活动。不曾想,那人一句话没说,拔腿就跑。望着那人远去的背影,王勇摇摇头。这时,岸上有人告诉王勇,那人是老虎滩的海碰子,经常来这里偷捕海珍品。 过了几天,那人忽然到海边,找到王勇说:“大哥,谢谢你们救我一命,那天我把你们当做海上保安了,所以才跑。和你们搞义务救护比,我真丢人,以后我再也不干偷着碰海的事了。”王勇欣慰的说:“你如果能悔悟,也没枉我救你一命。” 5、王勇的酸甜苦辣; (1)经费极缺,救护队能支撑多久; 在傅家庄海边,可能不会有太多的人知道,大名鼎鼎的救护队队长王勇,没有一分钱的经济收入,他和儿子的生活全靠老父母每月1200元的退休金。建队初期,父亲见队员天天被烈日暴晒,就拿出积蓄,买了六把遮阳伞,那时坐在伞下的王勇和救护队员们心里很不是滋味。而现在,救护队虽然有了船、服装和一些简易的救护用品,但仍然面临没有经费的尴尬局面,偶尔接受的一点赞助,只是杯水车薪而已。目前,救护设备的维护费用都解决不了。救护队员 中下岗失业者最多,由于他们时间自由,能长时间坚守岗位,因而也就自然成为救护队的主力。而王勇经常为他们的午饭伤脑筋,队员们深知救护队的困难,都自己解决,从不提要求。就连队员们进出傅家庄公园的门票,都是他们各自花20元购买的年票,比起游客5元一张的单次门票,倒是便宜。到目前,虽然没有队员因为条件艰苦而提出离队,王勇担心就这样下去,还能支撑多久? (2)我们出力,别人出名; 2003年8月12日,大连市某公园发生这样一件事,有3名儿童在公园中的湖中学游泳时,沉入水底。公园的管理人员去后,好长时间也没有办法捞上来,就找救护队求助。王勇带领3名队友,用普通的潜水镜、脚蹼,在浑浊的湖底摸了几个来回,才把3个孩子的尸体抱上来。现场的公园管理人员连声谢谢都没说,王勇和队友默默地走了。谁知,晚上大连的电视新闻报道,打捞孩子尸体的人被说成公园管理处的,第二天的报纸也这样报道。几个队友提议要找公园管理处理论理论,王勇劝大家道:“人家三个家庭的孩子都没了,我们还去理论什么!” (3)围观者让救护队伤心; 不知情者认为王勇有着生意不做去建救护队,一定有利可图。风言风语传瞎话,有的甚至当面挖苦。一次,王勇听到海中有人呼救,便和队友把溺水者救上岸,这人躺在地上张大嘴、瞪着眼睛,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王勇和队员都经过红十字会的培训,熟练的对他进行急救,经过腹部挤压后,这人吐出了一大滩白沫、黏液,仍未好转。王勇不顾恶心,一把抹去他嘴边的脏物,便嘴对嘴进行人工呼吸,同时让队友配合按压他的胸部。被救者嘴里又冒出白沫黏液,王勇抹去又吹。围观者有人说:“看多卖力!抢救完谁还不甩点钱!”象这样尖酸的话,王勇和队员们都听得麻木了,不屑一顾。王勇平时常教育队员说:“只要我们做的正,让他们说去吧。” (4)获救者绝大多数无有往来; 2001年8月底,被王勇一次救上的那七个人,事后是如何反应的呢?四个大学生上岸后,倒是千恩万谢,说了些感激的话,不知为什么,他们一直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地址,王勇也不便问。七个人经过短暂的休息,临走时,一个大学生对王勇说:“王大哥,您是我们的重生父母,再造爹娘,我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你,过两天我们一定来看您,以后我们也会经常来。”说罢,一步三回头的走了。另三个人见状,也留下姓名和联系电话。从此后,七个人就象蒸发了似的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一天偶然提起这事,一个救护队员说:“我敢断定,那三个留下的电话号码是假的。”结果打电话一试,都是空号。王勇叹了口气。七年来,能救过一百多人,其中只有两个人和在日本留学的于文博先生回来看望过他,那些留下的联系电话,绝大多数是假的。然而,王勇并没有因此放弃下海救人。 (5)游客有安全感,就是我的快乐; 由于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王勇和他的义务救护队在国内有了一些名气。不但常去傅家庄的人知道“有险情,找王勇,就连外地的旅游团、游客,也知道大连傅家庄海边有个专门义务救护的王勇。有的新闻媒体还把王勇称为“海上保护神”。只要站在傅家庄海边你就可以看见,“王勇义务救护队”大旗周围的游客最多。不但“有险情,找王勇”,如果被礁石划伤、被海蛰蛰伤,只要到救护队求助,就会马上得到救治,而且也是无偿的。救护队准备了治划伤用的消毒剂、创可贴,解蛰毒用的白矾,游客的利用率很高。 在旅游旺季,你只要在王勇的旁边停留一会,你就会看到,找他的人很多,一波接一波,有本地人、外地人、甚至外国人,他们都是慕名而来,要王勇做的都是一件事情,那就是关照一下他们下水游泳的安全。王勇曾经对采访的记者说:“游客的安全感,就是我的快乐”。 (6)英雄背后是孤独; 1994年6月35岁的王勇从大连华南宏孚集团下岗后,在傅家庄海滨浴场承包了一个小饭店,每到夏日旺季生意非常红火。自从专门从事义务救护开始,王勇放弃了经商,现全心投入公益事业现已经单身六年了。今年的他,虽然已经45岁了,有一副男子汉气十足的外表,浓眉大眼,魁梧的身材,古桐的肤色,健美的肌肉,称他为“美男子”一点不过。再加上几年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在海边想嫁给他做媳妇的人还真不少。有一个大学毕业的姑娘,是某中外合资企业的职员,她得知王勇的事迹后,经常到海边偷偷观察王勇多次了。她觉得王勇不但善良勇敢、胸怀宽广,而且相貌英俊,连游泳的姿势都很美,于是便渐渐接近救护队,经常让王勇给她纠正游泳动作。一天,她终于向王勇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王勇非常坚决的谢绝了,他的理由很简单:“我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怎么养活你啊?”女孩说:“我可以养活你啊。”王勇笑着说:“傻妹妹,天下哪里有男人让女人养活的道理呢?”“您救了那么多人,我应该为您做点什么……”任凭女孩怎么说,王勇就是不松口。其实,王勇何尝不喜欢这个心底善良、温柔漂亮的姑娘?何尝不渴望甜蜜的爱情?他觉得自己一方面没有支撑家庭的经济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海上义务救护当做事业干到底,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他不忍给爱他的人带来负担和伤害,为了他的义务救护事业,他宁愿孤独一生。 6、救护队的发展方向; (1)自办实体,费用自给; 由于义务救护是无偿的,所以,救护队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社会赞助。偶尔的社会赞助也只能解决短暂的需要。要解决经费短缺的尴尬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救护队自办实体,逐步实现经费自给,才是长久之计。而这最基础的前提条件,就是经营场地问题。 (2)新救护设施,提高救护能力; 冲锋舟,是救护队现有设备中的大哥大,它能提高救护行动的速度。水中的搜寻工具现有普通的潜水镜,水性好的救护队员一口气最多能潜水一分钟,搜救效率很低。如果遇到海水浑浊或夜间求救的情况,救护作业根本无法进行。轻型潜水瓶、水下搜寻仪、水下照明灯是目前救护队亟带解决的设备,这些也需要相当一笔经费。如果经费允许,有一艘马力摩托艇,那就更好了,可以进行远海救护。 (3)建一座理想中的了望塔; 王勇希望在海边建一个属于救护队的了望塔,他有这个愿望已经两年多了。这座塔应该就是救护队固定的家了,每天有专门队员在上面值勤,及时观察发现海面情况,及时救助。塔下面可以自办实体,搞点经营,让救护队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图纸早就设计好了,考虑到了望塔不该破坏海滩的自然景观问题,王勇特意请市规划设计部门的专家来设计,为的是在审批过程中能顺利通过,结果还是没批下来。 (4)渴望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 付家庄浴场的核心海域,有500米宽,250米远。而不少到这里游泳的人,常常游离岸边到1000米。按照省政府2002年出台的规定,浴场应该每2500平方米设一名救生员。按此推算,傅家庄浴场至少应该有50名救生员,而隶属于公园的救生员只有两名。傅家庄浴场的客流,又远远超过市内其它浴场。客流越多,出现险情的概率就越大。可见,拥有这样一支义务救护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政府有关部门能给义务救护队以扶持,将是全体救护队员的期盼,也是众多市民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