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雷锋家园
抚顺雷锋家园
创办人:杜连伟,创建于1992年,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累计9050小时,近万人次,范围扩展到铁岭、鞍山等地。 1、永远的学雷锋 永远的快乐 在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第二故乡抚顺,一些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的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你家房子漏雨正在发愁时,会突然进来几个和蔼可亲的年轻人,七手八脚就给你收拾好房子,一分钱也不要,一口饭也不吃,然后一阵风就走了;当老人不能动弹,家里需要拾掇的时候,来了几个人进屋就干活,家里家外焕然一新后,他们谢绝酬劳,谢绝吃请,高高兴兴地走了;贫困户缺粮断顿等米下锅时,突然会有几个人扛着米面,提着豆油出现在你面前,轻轻说了声过几天再来看你,放下东西就走了,追都追不上…… 十几年来,这种“怪事”发生的太多了,后来人们慢慢知道,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公益行为。就是那个戴眼镜叫杜连伟的年轻人带领一些人在常年坚持学雷锋做好事。人们习惯地把杜连伟叫做“学雷锋的”,把他领导的“爱心小组”叫做“学雷锋专业户”。 他和“爱心小组”以“学雷锋”为职业,常年坚持,那他吃什么?花什么?拿什么养家活口?社会上有些人感到纳闷。 杜连伟仅是三十岁的年轻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魔力,能把几十、几百人吸引在他周围,跟着他常年如一日地做好事呢?不知情的人感到难解。 2、从三碗苞米面粥萌发的人生誓愿 杜连伟生长在一个普通的矿工家庭里,但他的母亲却经历非凡。其父亲是中共泰安地区地下党联络站的通信员,多次被捕,遭受敌人酷刑但毫不动摇。父亲的哥哥是当地三县中心县委书记,由于叛徒告密被捕,他坚定的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气节,被敌人活活铡死。革命家庭惊心动魄的经历,使母亲的身心倍受折磨。杜连伟出生那年,正是文革后期武斗最凶的一年。噼啪的枪声唤起了母亲对当年战争年代的回忆和恐惧。连伟出生第三天,母亲就精神失常了。小连伟在失去母亲的同时也失掉一个婴儿必要的呵护和抚养。生儿是娘,养儿是谁?爸爸常告诉他,照顾你的人可多了,街坊邻里的大娘大婶,左邻右舍的小姐小姨都照看过你呀!人世间的温暖,使他自小就知道了需要帮助和帮助别人的滋味,有件事连伟终生也忘不了。 六岁那年,母亲的精神完全错乱,跑出家门,不知下落。父亲和邻居都去找妈妈,扔下了小连伟没人照看。妈妈三天没回家,连伟二天没吃一口饭。他又冷又饿,大哭不止,哭累了,就躺在炕上睡过去。邻居家一个大姐发现了他,急忙把他抱回家,生炉子给他熬苞米面粥。饥饿的连伟一口气喝了三碗,身子才缓过气来。幼小的他凝视着眼前这位可亲可爱的大姐,心底顿时萌发了一个人生誓愿:等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好人,一定像大姐那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一人生誓言,从此就在杜连伟心中扎下了根。上小学,他是个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孩子;上中学,他是个乐于做好事的青年。以后,杜连伟了解了雷锋。这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给了杜连伟新的启迪和教育,使他对好人的认识升到了共产主义觉悟的高度。他在自己的学习笔记里曾这样写道:“助人就是做好事,做好事就是学雷锋,雷锋是做好事最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要学习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经过实践,他体验到了雷锋曾体验过的感觉:“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是一种真正的快乐。”他激动的写道:“我能体验到这种快乐,我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好人们,我要感谢雷锋!”“有人不理解雷锋,是他没有体验到雷锋心中那种助人后的精神快乐,大家都来学雷锋,它将给你的人生带来真正的幸福,它是快乐的源泉。”在三碗倾注着人间真情的苞米面粥上,杜连伟浇铸起终生做雷锋“传人”、一辈子弘扬雷锋精神的钢铁基础。而在这钢铁基础上面,杜连伟要盖起人类崇高精神的“摩天大厦”,要去领略无限美好的人生时光。 3、一个播撒火种的“红色部落” 在学雷锋实践中,杜连伟是快乐的,但有时也有烦恼,因为他在帮助别人时发现,要帮助的人很多,他一时一个帮不过来。该怎么办?杜连伟真的被难住了。但很快他看到,这个扣不解自开了。他发现,在帮助中,不知不觉地来了许多志愿者,而且越来越多。刘福奎的母亲病重住院,需要他护理,可他还要上班,忠孝难两全,急得刘福奎眼睛快冒火了。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杜连伟出现在他母亲的病床前,精心看护老人,胜过他这个儿子,他可以安心上班了。刘福奎感慨地说:“生活的艰难使人体会到,有人帮一把是多么重要。”从此,他就一个心眼跟着杜连伟,学雷锋献爱心,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他帮了不知多少人,也带动了许多人一起学雷锋,成了杜连伟的好帮手。 在龙凤矿前通往十栋楼的道上,有两处大陡坡。每年冬天下雪时,这里不知摔过多少人,出过多少事,非常危险。可自1992年以后的下雪天,两处道路再也不滑了,不知是谁,一下雪就往道上撒炉灰。大家安心走路的同时,都要问一句,这好事是谁干的呢?细心的丁相路特意观察了几次,他发现了,是那个大家叫他“学雷锋的”人,杜连伟。他想,这真是个好心人!•如果人人都这样,那人们还会有什么难心事呢?从此,一下雪,他也主动和杜连伟他们一起扫雪。久而久之,他就成了杜连伟的追随者了。 就这样,杜连伟在学雷锋实践中,找到了解决“一人一时帮不过来”这一难题的办法,那就是,建起“奉献爱心—爱心传递—爱心无限—爱心永恒”这条爱心线,即“我帮助你,你帮助他,他再帮助别人……这样越帮人越多,越帮线越长,越帮效果越好”。为了更好地建起爱心线,杜连伟跟几个骨干商量,成立了“爱心小组”。公开向社会喊出了:“愿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得到我们的帮助,愿得到帮助的人也能像我们一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从此,他们正式打出了“学雷锋爱心小组”的大旗。杜连伟被大家公推为爱心小组的组长,他也从个人学雷锋的“独行侠”,转为了带动大家群体学雷锋的“领头雁”。 在杜连伟的带领下,爱心小组显示着惊人的生命力。1992年3月成立时只有5人,发展到后来,少时50多人。多时500多人,在抚顺地区影响越来越大。这固然得力于爱心小组那“弘扬雷锋精神,完善自我,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宗旨的感召力,但杜连伟在爱心小组中磁铁般的人格魅力也是重要原因。1995年7月25日至31日,抚顺市连降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致使抚顺地区许多河流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响应市委、市政府的紧急号召,杜连伟带领爱心小组成员们紧急投入到抗洪抢险中。7月29日,他带二个人骑自行车到灾情最严重、最危险的章党地区疏散群众。当时,章党地区大街小巷已灌满了积水,而且水位还在不断上涨。大伙房水库入库量已达到10700立方米/秒,超过了历史最高点。这是千年一遇的特大险情,洪水随时会排山倒海咆哮而来,牺牲将是随时可能的。杜连伟坚定地走在抢险最前面。行进中,他看前面不远处,水流在打转,明显是个没盖的下水井打起的漩涡。而一个小女孩,正往那里走。他大声喊道:“喂,别走了,我来给你探路!”正说着,同行的小组成员洪峰一步掉进了下水井。说时迟,那时快,杜连伟毫不犹豫扑上去,一把抓住他的头发往上拽,但洪峰戴的假发一下拽掉了,人仍然往下沉。杜连伟一看不行,也跳进了下水井,抱着他一起往上窜了上来。紧急时刻,他不但救出了洪峰的生命,也为匆匆疏散的人群免除了这一灭顶之灾。洪水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杜连伟在抗洪抢险中舍已救人的一些故事,至今还被人们口头流传着。 1995年9月30日晚8点40分,杜连伟走访塔二丈村景远老人,归来走到乙烯化工厂前,突然被一辆违章驾驶的摩托车撞得腾空而起,头部跌到路边石上,当时就昏死过去。住进市第三医院外科住院部207室5号床,昏迷了三天三夜。他醒来后,迷迷糊糊听到同病房的罗卜坎村村民吴世贵严重脑外伤急需手术又无钱治疗的情况,他不顾自己仍处在危险,把家里刚刚送来的800元救命钱,全部送给了吴世贵家属。使吴世贵得到了及时抢救,而杜连伟却耽误了治疗时间,以致至今还留有头痛愈裂的后遗症。以后他又为了给肇事者省钱,在病未痊愈的情况下,强行出了院。在生死考验面前,杜连伟高高兴兴举起双手,毫不含乎地献出了自己一颗鲜红的爱心。 杜连伟就是这样,一事当前,先替别人着想。他善良的心地,朴实的为人,帮人的真诚,处事的实在,使每一个接触到他的人不愿离开,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去做好事,像他那样无私地奉献爱心。 有个叫王百强的小伙子,今年31岁,是爱心小组成员。他自小就立志绝不虚度此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但高考时心目中那所理想的名牌大学却没考上,毕业后,分配到了抚顺市机械厂。今后的前途在哪呢?他陷入了苦恼之中。这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杜连伟。看到别人对连伟的知恩万谢,看到杜连伟为别人的千辛万苦,他感动得快要流泪。他没想到平凡的生活中会遇到杜连伟这样纯粹的人。他身不由己地跟着杜连伟走,去做一些好事,意外地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开始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他跟杜连伟说:“雷锋说得对呀,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呀!”从此,他就在爱心小组中默默地苦干,一干就是八年。他在爱心小组中帮扶了不知多少困难户,做了数也数不清的好事。抚顺县塔二丈村村民72岁的林景远老人无儿无女卧床长达八年之久,杜连伟和伙伴们自己掏钱租房子,把老人接过来赡养。百强就把老人包下来。他从家里搬出来和老人住到了一起,每天为老人接大小便,清洗衣物,端水喂饭,几年如一日,像亲儿子一样侍奉着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直到老人养老送终。看到这种情景的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别说是外人,就是亲儿子也不一定能做到啊! 在爱心小组里有过百强这样成长经历的人很多。丁相路、张玉琢……多得数不过来。加入爱心小组的人有七十多岁德高望重的长者,有十二、三岁的孩子,有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也有风华正茂的男女青年;有领导干部、经商者、教师、工人、也有下岗职工、农民和无业无家的流浪者。大家带着一颗爱心,走进了爱心小组。 在杜连伟言传身教下,爱心小组的每个成员对社会、对弱势人群,都倾注了全部爱心。他们一次次不皱眉头地拿出了自己的微薄收入,资助那些陷入困境的人们。新屯地区高位截瘫的吴世贵,经营的小照相馆不景气,生活无望,多次欲轻生。爱心小组大家凑钱帮他恢复了营业,把他家的事情全包了下来。他眼含热泪地说,我要好好地活着,我要谢谢你们。将军街盲人郭景山、何平,沈阳市郊深井子失学儿童吴慧芳、石文村,贫困高中生高大勇、关加明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爱心小组的帮扶。在收养林景远老人后,他们又先后收养了铁岭市孤儿高壮、望花区古城子街弃儿程功等人。就这样,爱心在现今社会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孩子们恢复了灿烂的笑容,老人们感到了人间的真情,爱心小组成员们享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融洽与和谐。虽然大家过的生活并不富裕,但精神却无比快乐。到过爱心小组的人都有一种与外面迥然不同的感觉:这里的人们都自然流露出一种厚重的质朴,无意中显露出一种纯净的真诚。这里犹如一块精神世界的净土,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有人说这里是“红色部落”,在赞美他们返璞归真的纯洁的同时,也称赞这里的“雷锋们”撒播爱心火种的虔诚。 4、一支与市场经济同行的爱心船队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五六七月不见影,八九十月不回头,一年到头学一次,雷锋叔叔你慢走”。群众编的这一顺口溜,批评了某些刮风式学雷锋的现象。而与这种批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杜连伟和他的爱心小组的称赞:“杜连伟,人真好,爱心小组天下少,学习雷锋专业户,思想境界确实高”。仔细琢磨一下大家能给予这样高的评价的原因有三:一是他们完全是自己掏腰包开展学雷锋的。而且包括杜连伟在内,大多数都是下岗职工,本身就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还要去帮助别人,愈显得可贵。二是杜连伟的爱心小组学雷锋的韧劲让人佩服。杜连伟自小学起一直到参加工作,学雷锋做好事从未间断过。1997年2月为了带领大家开展学雷锋活动。他从抚矿车辆厂自动下岗。虽然生活也十分困难,但仍然带领下岗职工坚持学雷锋。看看爱心小组的捐款资助记录,每年每月都有。这与“三月来了四月走”的刮风式对比,可见他们确定是在真心实意学雷锋,决不是“天桥把式”或“花架子”。三是杜连伟和他的爱心小组几乎是与我国市场经济同生同长同时发展起来的,特别 是在爱心小组正式成立的1992年以后,我国全面实行了市场经济,同时,不少人思想中的负面和私欲表现也暴露出来:贪欲膨胀,自私自利,拜金主义,腐化堕落……它们像毒蛇猛兽啮咬着人们的灵魂。在这种形势下,杜连伟和他的爱心小组难能可贵地坚守着学雷锋这块红色阵地,并且和市场经济同步发展,有力地证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需要支持学雷锋,而且可以深入地把学雷锋活动开展得更好。 但是,爱心小组的成员们知道,他们能走到今天,是多么不容易呀!爱心小组建立初期,帮扶的主要对象是弱势群体中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中的特困户。工作也以打扫卫生、护理病号、搬家、送粮油等为主。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问题逐步呈现,使帮扶范围扩大,也要求爱心小组从行动帮扶为主转到了资金帮扶为主。爱心小组负担加重,而成员们下岗增多,内外交困,往往使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爱心小组几乎所有人都囊空如洗,爱心一步步走向了衰竭。一次,大家走完特困户,每个人都翻遍了全身,竟然凑不齐返程的五角钱车票钱,只好深夜从市内走回到龙凤……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开始变卖家产或动用家底去开展资助活动。小组成员刘丰、宋艳把结婚的钱拿了出来;刘福奎把妻子生孩子用的钱拿了出来……特别是在1995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战斗中,爱心遇到的悲怆,更是让人终生难忘。 在连续奋战了12天的抗洪抢险中,爱心小组分成几个组,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里群众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成为一支抗洪抢险突击队。杜连伟更是哪里最紧急就到哪里。他带队日行上百里路,来往十几个小时给灾民送吃的。不通车就走崎岖泥泞的山路,两步摔一跤,三步跌一个跟头,脚磨起排排水泡,水泡又磨成血泡,血泡破了又灌满了泥沙……呼啸的河水挡路就淌过去,遇漩涡就冲过去,每天都能及时给饥肠辘辘的灾民送去了馒头、蔬菜和水果。在苦累面前从没说过“不”字,在危险面前从没皱一下眉头。但是,一遇到钱,他们就懵了。缺的就是钱呢!虽然最后他们通过募捐等各种办法,向灾区支援了500件衣服,400余条纺织袋,3200元捐款等钱物,但是杜连伟还是感到“手短难护天”。眼看着那么多灾民,那么多困难,而他却眼睁睁地帮不上忙,他难受啊! 看到爱心小组的突出表现,感动得正在考察我国灾情的国际红十字的外国友人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道:“OK,中国人!中国人,OK!”灾区的群众称赞他们是:“学雷锋的,真行!”市政府对他们的出色表现,在全市大会上给予了表彰并授予了“抚顺抢险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在一片赞扬声中,杜连伟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抗洪抢险中,每个成员都倾囊而出,但对灾民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爱心小组的能力与任务相比,太低了。主要是经济能力,担不起重担,怎么办? 爱心基金没有来源,爱心就会疲惫“雷锋们”没有实力,就难于做奉献。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学雷锋? 这些洪水冲刷出来的深刻思考,在他的头脑中萦绕了足足一年的时间,最后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以前学雷锋只注重在思想领域里的开发和利用,在经济领域里雷锋精神同样是一个宝库,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艰辛去开发。”面对爱心小组的困难,杜连伟提出“要用经济实体促进弘扬雷锋精神,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经济实体的发展”的观点。号召大家走出一条集体创企业、集体学雷锋的新路。他信心十足地对大家说:“想当雷锋吗?那就下海闯市场!”在杜连伟带领下,爱心小组一口气干起了三个实体:1997年7月1日,爱心豆制品厂开业了!1997年8月13日,爱心利民商店开业了!以后又接着办起了爱心粮店、爱心被服加工点、爱心土建维修队等一系列经济实体。推出了“爱心腐竹”、“爱心大米面发糕”、“杜小二汤圆”、“爱心五香豆制品”等系列“雷锋牌”产品,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经济实体不但安置了30多名下岗职工,而且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他们将“爱心基金”的95.3%用于了爱心事业,帮扶工作开始变得轻松自如起来。十年中,爱心小组仅扶贫一项就投入了15.6万元,帮扶了500多特困户和贫病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爱心小组像一支升起了风帆的船队,随时准备驶向大海深处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 5、一幅用真情勾画出的“香巴拉”蓝图 杜连伟的爱心事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称赞和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赞扬。了解了杜连伟和他的爱心小组事迹后,团中央副书记孙金龙在亲切接见杜连伟时说:“你能带领下岗职工再就业,并且弘扬雷锋精神,这是雷锋第二故乡新形势下,新型雷锋的再现,雷锋精神的发扬。”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卢雍政等领导在肯定杜连伟和他的爱心小组时说:“你们把志愿者行动和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了,这体现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 辽宁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的一些主要领导也分别听取了爱心小组的汇报,并亲切接见了杜连伟。省委书记闻世震在听取了杜连伟汇报后高兴地说:“小杜,要坚持下去!世上没出有困难的事,也没有办不成的事,记住这一点,只要大家努力,就会成功。”抚顺市委、市政府、市总工会、团市委、露天区委、区政府等部门,也都对杜连伟和他的爱心小组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心。 平时,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到学雷锋爱心小组来参观学习络绎不绝。东北大学等高校的莘莘学子和不少国际友人也慕名多次来抚顺向杜连伟他们学习并考察。 杜连伟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1995年以来,他曾连续被授予抚顺市学雷锋十佳好青年等几十项光荣称号和奖励,今年又获得省青年“五四奖章”。杜连伟和他的爱心小组的事迹还无数次被中央、省、市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宣传,并写进了“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 在鲜花和掌声中,这个年轻人不但没有醉倒,反而像老成持重的长者,依然对他的事业进行着深深的思考,好像外界这一切从没发生过。 爱心小组通过几年创业积攒了家底,也在社会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场疲软,资金匮乏,他们办的实体都很不景气,加之把薄利甚至本金用于社会帮扶,便几个实体相继倒闭了。爱心基金又重新走向了干涸。我们为什么要学雷锋?难道是为了贫穷吗?当雷锋就要当苦行僧吗?雷锋就应该一贫如洗吗?新形势下的雷锋应该是形象?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持续开展学雷锋?这一系列的问号,不断敲打着杜连伟的心胸,他心潮起伏,夜不能寐。他像一个船长站在甲板上,苦苦思索着轮船的航向。当他看到抚顺日报中市政府提出的“一切要围着群众转”的口号时,茅盾顿开,仿佛一轮红日跳出了水面:我也要上几个好的大的项目,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我们的实体。新形势下,我们要改变“雷锋们”的形象,要让“雷锋们”都富起来,都坐上“桑塔纳”,手拿“大哥大”,腰包鼓起来,才能保证爱心永不衰竭,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把学雷锋活动引向深入。 他开始四处奔走求援,拜师学艺,访谈咨询,集中取经,筛选项目。最后,他在上千个项目中选出了一个环保项目——生产“消烟除尘过滤引风机”,并与产品专利人士宋威工程师签订了合作协议。这是个得到国际国内许多权威部门认证、曾获得国际金奖的项目。消烟除尘过滤引风机制造成本低,变黑烟为和透明气体效果理想,安装、使用简易可行,极易推广,可望在投产问世几年内全面消除国内排烟大烟囱冒出的黑烟,造福子孙后代。杜连伟算过,上这个项目其收获将比以往实体收入的总和还要翻上几番。 今年的7月1日清晨,杜连伟迎着朝霞,在桌上铺开了一张白纸,开始制定项目投产计划。他恭恭敬敬地在纸头上写道:“亲爱的党,我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名义,在您生日的今天,向您保证:我将在祖国生日的10月1日那天,举行我们环保项目投产剪彩的隆重庆典,新组建的雷锋家园也将同时挂牌。届时,雷锋图书馆、雷锋俱乐部、雷锋服务园区、雷锋工厂、雷锋养老院、雷锋幼儿园、雷锋精神课堂等一系列系统工程都要上。雷锋家园将建成为一个集教育、科研、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名符其实的雷锋教育基地,将承担起爱心事业的更为实际的责任和更为繁重的任务。 从爱心小组到雷锋家园,杜连伟走过了十年创业的艰苦历程。他准备在下一个10年创业里,再把雷锋家园变成雷锋村。到那时,“雷锋们”只要住进去,就有宽敞漂亮的房子和一切现代化的生活居住条件。他笑着对大家说,让“雷锋们”都富裕起来,更好地带着贫困群体奔小康。我们还要把雷锋精神传遍世界,实现毛主席说的“环球同此凉热”的共产主义理想,让雷锋精神对全世界有更大的贡献! 他曾带领爱心小组主要成员,走遍全市为雷锋村选址,最后选在萨尔浒风景区上面一个山林环抱,水碧清幽的美丽地方。雷锋村为什么要建在那里?杜连伟说他想把雷锋村建成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藏语,其含义为圣洁的天堂。是藏族也是世界各族人民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富裕、祥和、安康的理想地方。正像德乾姆在歌中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 杜连伟想实现的,就是人们心目中的那个最高境界。 在雷锋村里,村民将在爱心小组成员那种真诚、纯洁、宽容、友爱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建立起人人是雷锋的那种更高境界的人际关系,那将达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融洽,人们彼此之间会多么快乐舒畅啊!这样,雷锋村就真达到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为人间圣洁的天堂。那将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幸福啊!但这绝不是乌托帮式的空想,因为有杜连伟和他的爱心小组走出的坚实的脚印,有各级党政工青组织的支持和帮助,还有杜连伟和他带领的“雷锋们”的满腔势血,一腔真情。可以相信,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难找,而杜连伟心中的“香格里拉”一定能变成现实! |